——幾點經驗分享
對于父母而言,子女不僅僅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更是人生完整的意義所在。
但是,在陪伴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痛苦和歡樂是交叉進行的。孩子遇到問題,可以求助于老師,可以尋找朋友,父母親愿意用一切代價去幫助孩子成長。但是對于父母親而言,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能根據自己的情緒和個人經驗進行判斷。這樣的過程,讓很多父母都會體會到教育孩子艱辛,甚至可以稱得上折磨。
有些家長每天回家檢查孩子作業,跟孩子斗智斗勇;有的家長放棄了工作,每天看著孩子學習,卻換來孩子的厭惡而非感恩;有的家長每天跟孩子辯論吵架,最后只能動手體罰;還有的家長,不停的花錢教育孩子學習口才,學會感恩,結果換來一只“白眼狼”。更不用說學習了,報了各種興趣班,依然學不好一門課。父母自己都學會了,孩子都沒有開竅。因此,作為一名老教師,我總結了一些教學生涯中經驗和教訓,跟父母分享一下,對大家也許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一、賞識教育還是懲罰教育
孩子在幼少年的時候,不具備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也缺乏很多理性思維,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培養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要做到這點,只需要“有賞有罰”即可。理論是很簡單的,但是賞罰分明是很做到的。對于不明白貨幣價值的孩子,進行物質獎勵;或者不解釋錯誤之前,一味的進行體罰都是沒有意義的。
賞識需要給孩子帶來正能量。語言夸獎要觸動點,比如說“這次考試考了90分,比上次85分進步了5分,證明你這段時間做出了努力,爸媽為你驕傲”,就要好于“你太棒了”。同樣的,抱起來轉一圈,大聲的笑出來,也是為孩子驕傲的一種方式。如果要進行物質的獎勵,那么至少是有持續的意義,光給錢是帶不來持久的快樂的。當然,陪孩子去郊游,去遠足,去看電影,去旅游都可以是賞識教育。
懲罰也不是一味發泄。懲罰是給孩子明白規則,而規則是不能帶有情感的。跟3年級以下的孩子盡量少講道理,多說規矩。孩子做錯事情了,可以打手心,不需要很重,痛的應該是內心,而不是身體。懲罰孩子必須是溫柔而堅定。要讓孩子明白,“爸媽很愛你,但是這件事你錯了,錯了就要接受懲罰”。
成年人和孩子看待獎懲的標準并不一致。孩子比較感性,而成年人很理性,不能把成年人的標準放到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是,獎懲必須有標準,不能是發泄性的。不能因為自己的情緒就去放大獎懲的標準。
二、語言篇
語言是一種交流的符號,有很多的局限性。任何語言都無法正確的表達一個人所有的情感,在孩子不具備思考能力的前提下,一味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很容易培養出口齒伶俐,能言善辯的性格。而這種性格,最大的缺陷就是“反省自我”。因此,規則才是幼兒最需要掌握的東西,尊重規則,按照規則辦事,這個是基礎。
我們也很容易在身邊找到一些喜歡占口頭便宜的孩子,不管誰批評,首先先反駁,再狡辯,然后就是翻白眼。絕對不會服軟。哪怕事實擺出來,也是憤憤不平,感覺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這些人在生活生活中會不停的被排擠。在學校,會莫名其妙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敵意,進入社會了也是非常自我,缺少朋友。這些孩子,我們必須教會他們“意氣之爭”是什么意思。以及中國文化的“吃虧是?!笔菫槭裁?。最重要的是,“有禮有節,不卑不亢”才是我們對孩子待人接物最好的標準。
對于喜歡說臟話的孩子,一定要明白說臟話就是打破規則,而打破規則沒有受到及時的懲罰,就會帶來快樂。這就是為什么,不停的叫孩子不要罵人,反而會鼓勵他們罵得更多。及時的制止,并進行有效的干預,才是最好的方法。這個干預是需要讓孩子畏懼的人幫忙的。一般是父親或者是老師的角色。對于3年級以上的孩子,看著對方眼睛,很鄭重的說出自己的看法,會有效的改變這個行為。
還有部分孩子很喜歡頂嘴。不是為了表達觀點,僅僅就是為了跟別人對著干。這個一般都是由家庭的交流方法造成的。父母一定要創造環境,讓孩子明白什么叫做“有效的表達”,什么叫做“無理取鬧”。
相似的情況,還有喜歡碎嘴的孩子。嘴巴始終嘮叨個不停。這樣的孩子,往往是缺乏身體鍛煉,生活中也缺失男性角色。父母應該安排比較有效的無氧運動,父親多陪伴出門運動,會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相反的狀況出現在一些內向的孩子身上。在家里作威作福,滔滔不絕,在外面卻是啞口無言,一聲不吭。這個時候,父母要了解的是,孩子是不想交流,還是沒有能力交流。前者是自我保護,后者是語言障礙。不管哪種,父母都要創造一些舞臺和場合,給孩子進行表達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