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筳開聽頌椒?!贝竽耆σ?,家家團圓讓年味更是濃厚。親朋好友齊聚一堂,餐桌上擺滿了一道道熟悉的美味佳肴更是增添了不少節日歡樂祥和的氣氛。而就在此時,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份吃出來的“年味”。
我的媽媽和外婆都是廣西人,廣西有非常多的傳統美食,例如:米糕、釀豆腐等等,而扣肉就是其中之一,因出鍋時肉被倒扣于盤中,故將其取名為扣肉。每逢佳節這道美食就必然會出現在我們家的餐桌上。為此,我也向外婆虛心求教,讓她分享了扣肉的制作秘方。
首先,要準備的食材是帶皮的五花肉不少于1千克,如果肉太少了味道就會跑偏,另外就是荔浦芋頭1個,大小均勻的香菇干20枚,需要的調料就是蜂蜜、醬油、五香粉和鹽。
接下來,就是要說說制作流程:先將帶皮的五花肉放置水中,加適量鹽,水煮至7分熟,瀝水拿出后用叉子在皮上扎出小眼,扎得越深越密就約容易入味,扎完孔后抹上蜂蜜,下油鍋炸至皮酥后撈出,再放置水中熬煮半小時,去油膩完成后撈出,待涼后切片備用。然后,將芋頭去皮洗清切片,下鍋油炸后備用。接著,用醬油、五香粉和鹽調制好醬料,將成片的五花肉和炸好的芋頭分別裹上醬料,一片五花肉一片芋頭這樣間隔放入在盤中,撒上20枚泡發洗凈的香菇,放入蒸鍋,蒸上半小時后即可出鍋。出鍋后還有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扣盤”,扣肉的美味不由分說,而食相全靠這一“扣”。每次在吃到扣肉之前都會先被它的“美貌”所吸引,再加上它的口感肥而不膩,味美香甜,湯汁粘稠回味無窮,所以,每次過節做扣肉,媽媽都會跟外婆一起共同完成,美名其曰為“傳承”。
說完了扣肉,還得說說年糕。年糕的歷史悠久,據說年糕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吳國都城傳遞到四面八方,相傳是為了紀念吳國的國相伍子胥。代代相傳,久而久之,年糕不僅僅只是一種美食,人們更是寄寓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又取“年高”的長壽之意。在浙江民間還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諺。
各區域習俗與個人喜好不同,年糕的烹飪方法也不盡相同。
年糕的制作方式比較簡單,需要的原料就是1千克的糯米粉和0.25千克的粳米粉,白糖、食用油少許。將米粉用絹羅篩過,加適量水、白糖和少許食用油和成米粉團,再將和好的米團放入蒸鍋,蒸熟即可。剛出鍋的年糕軟糯香甜,也可直接食用,當然還可以油炸,干炒,水煮等。
談及新年,總是讓人不得不懷念起家鄉的美食,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各種美食還有很多很多,所有的美食不僅僅是給我們帶來了味蕾上的享受,更是那些遠在他鄉的游子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一個無形紐帶。每一道美味佳肴都是中國人民勤勞的成果和熱愛生活的體現,而在這每道菜肴的背后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都引人遐思邇想。正是這些年夜飯桌上的佳肴將每個家人的心都緊緊地串聯在了一起,尤其是每逢新春佳節,很多人都大遷徙般的回到家中,回到父母和親人的身邊,只為圍在愛意滿滿的餐桌邊團聚,這里有我們的家人,還有我們吃出來的年味。
——★農林大學附小六(2)班 麥桓銘 指導老師 章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