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接到一位教學新秀的傾訴,他非常重視對于學生思維的培養,在課堂中經常設置一些提問,讓孩子舉手回答,并不斷鼓勵回答的同學,甚至還會通過獎勵的方式讓大家積極參與,但是還是遇到了愿意舉手的孩子越來越少、總是那些反應快的學生舉手的窘境,甚至有一些孩子后來根本就不愿意參與競答,這種事與愿違的結果讓他很是困惑。如何讓班級中所有學生都學起來?這或許是我們所有一線教師都會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另一個維度來進行思考與突破,那就是:我們如何讓同學們共同學起來?
同學,是一個非常美妙的稱謂,他是我們每個人人生成長的重要同行者。同學,是指與自己一起學習過的人,但我們很可能更多地指向了在共同空間一起學習的物理環境指向,而忽視了同學的另一個重要的內涵,那就是有真正一起經歷學習過程的內核指向。我們成人自己現在對某些同學印象不深,甚至忘卻,而對另一部分同學印象深刻,往往就在于你有否在同學期間和他們有否真正“同學”過,真正“一起學”過。
在如今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優質教育追求中,我們老師更應該讓同學真正“同學”起來。
首先,教師要善于有意創設讓孩子“同學”的安全學習心理環境。教師要學會創設安全的學習心理環境,人只有在心情放松的情況下,才會真正進入心智自由模式,才會積極對學習內容進行思維遷移,增強對學習的黏合性,真正的學習才會高效發生。過多的競爭性學習內容設計,只會使學生產生心理不安全感,從而讓學生不斷產生挫敗感,進而喪失學習的興趣,這也就是文中這名教學新秀的困局根源所在。我們要讓學生都能思考起來,并給與每個人發表觀點的機會,并且摒棄非錯即對的評價觀,而要建立積極參與為上、思維深度為上評價方法;同時讓孩子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思路和想法,讓即使不正確的回答也得到行為尊重和肯定。學會傾聽的同時其實就是共同學習。
其次,教師要注重在學習中積極推行適合“同學”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從形式上看可以基本分為被動學習、主動學習、建構學習和交互學習,學習方式越主動,學習層次越深入。教師最簡單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授式方法,學生鮮有互相交流的共同學習的機會。而在交互學習方式下,如合作學習、項目化學習,學生就會進行相互學習、深度學習,而這卻需要教師要有更高的教學設計能力,需要有更好的教學調控策略。但是如果教師善于開展交互式學習方式,這就非常有助于學生的思維品質的養成,同時也有助于終身學習習慣的培養。
最后,教師要善于不斷拓展適合學生“同學”的學習內容?!兑仕猴L》有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边@種同學的生活狀態令人神往。毛主席也有“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種同學的相互關系和精神狀態也令人唏噓不已。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同學的學習內容絕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把孩子集中起來教育,首先同學本身就是資源,因為每個人都是生命的唯一。優秀的教師一定善于挖掘孩子身邊的事、身邊的人作為教育資源,來影響每一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孩子們在這樣的學習資源下,在看似非正規的教育中,往往能進行互相學習,從而互相影響,這也是我們學校的一個重要功能。這也可能就是我們對于某些同學印象尤為深刻的原因,因為有著共同的“三觀”。
讓同學真正“同學”起來,我們一定能夠發現一個不一樣的教育視界。 區教育研訓中心 陳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