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完整的說法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與以往的教育政策不同,這個政策不是教育部發出的,而是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出的。
這說明了這個政策的重要性。
政策一公布,各大上市培訓機構的股票接近探底,資本紛紛逃離,可以預見,培訓機構的黃金時期肯定過去了,接下去將迎來漫長的寒冬。
“雙減”政策背后,不僅教培行業將告別資本,而且各類民辦學校也會迅速回歸公辦行列。
但值得注意的是,培訓機構消減,并不等同于補習這件事就不再存在,更不等于家庭教育的消減。
“把童年還給孩子”,這句話說說容易,但并不能解決教育上的一切問題。
好的教育,永遠是一件耗神費力的事情,應該清醒地看到,無論哪個時代,無論貧富差異,無論政策如何,培養孩子,對一個家庭來講都是頭等大事,沒有一定的付出,不可能把孩子培養成才。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校內將不斷減負,校外培訓機構將逐步退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會更加凸顯!
一般而言,孩子未來要想從考試中勝出,從學校和培訓機構中減負減出來的,都需要父母來補上。
而且,教育是沒有上限的,即使是學校為孩子做得多了,也不意味著家長就可以做得少了,即使是老師替家長把很多事情做了,也不味著家長就沒有什么可做的了。
很多父母都喜歡說,從前的學校沒壓力,從前的老師很負責,從前的父母從來不管。
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往遠了說,孟子的母親,僅僅為了孩子的教育環境,就搬了三次家,這得是多大的教育成本???但孟母一點都沒有抱怨。
往近了說,袁隆平的母親自己教兒子學英語、背詩詞,鐘南山的父親在家里教兒子做實驗,這樣的例子很多。
這說明,無論從什么時代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老師,負責孩子的共性化教育,家長,負責孩子的個性化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教育部有一個研究表明:影響學生成績的第一個因素,是學生本人和家庭,稱之為個體差異,占到 60% 到65% 的份額,這是左右分數最大的因素。
第二個是區域生態,影響占20%到25%左右,區域生態主要指的是地域,比如北上廣的區肯定和云貴川的縣不一樣。
第三個才是學校,影響孩子的成績只占10% 到15% 。
除了影響分數,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情商、品性的影響,無疑更大。
在我看來,“雙減”政策對家長來說,重點并不是為減負而歡呼,而是應該重新思考如何去抓孩子的教育,去找到一條正確的路徑,以適應目前教育政策的調整。?
無論教育改革如何深入,對家長而言,始終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找到那條最適合孩子的路。
家長要努力成為孩子成才之路上的重要基石,而不是躺平,等著享受雙減的紅利,事實上,雙減基本上不會有學業成績的紅利,畢竟中高考試是競爭性考試。
雙減的教育改革,未來當然會有相應的紅利,但孩子等不起,家長更不能等。
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案例背后,很少有偷懶的父母。
雙減,家長不能偷懶!